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政策资讯

【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】来沪打拼六年,一名城市建设者的“家”与“业”

发布日期:2024-06-09 23:13:34 本文标签:建设者 管理者 时代 城市 

今年是张颂蔚从河北老家来到上海的第七个年头。当年成天只想着到处“扑腾”的毛头小子脑子一热要到上海闯闯,现在也成了安保公司的一名项目经理。家人都说,他更成熟了。

在刚刚过去的兔年,他有了自己管理的团队,有了小家庭的二胎;他住进了上海闵行区马桥镇的“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”,还见到了前去公寓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。

在老家时,他眼中的上海是“机会”。现如今,“机会”已经实实在在地成为他所形容的在这座城市亲身触碰到的“高度”和“温度”。再回首六年前的那个决定,张颂蔚只说了两个字——“正确”。

到上海:“脑子一热”和“机缘巧合”

2018年之前,张颂蔚没怎么出过远门,更没去过上海。那时踮起脚向外张望,他向往的只是一个温暖的南方,他说“老家太冷了”。

张颂蔚18岁高中毕业后就进了部队,两年时间,做过机枪手,也开过装甲车。这在当时似乎是个很自然的选择,反正学习不好,不如进部队磨炼。

2010年退伍,之后五年时间他帮父亲开过大车,也到焦化厂上过班,又在医院干了两年后勤。到2015年,张颂蔚进了河钢集团,算是在国企当上了正式工,在冷轧厂里做钢卷。

但他是个闲不住的性子,循环往复一刻不停又一成不变的流水线,让他觉得这份工作枯燥乏味。那段时间,张颂蔚也总爱去朋友的单位串门,喝酒、聊天,想着做些不一样的事。现在回想起来,他说当时就是个乱“扑腾”的毛头小子,想得很多,啥也没做成。

那颗不安于现状,不想固定在一个点上的心却没凉过。退伍之后,张颂蔚正好有位战友进入了上海的一家安保公司,两人一直保持着联系。2018年5月的一天,张颂蔚和战友通了视频电话,聊着聊着,他的好奇心愈盛,打算去上海玩三天。

就这样,他第一次来到上海,第一次走进东方明珠,对上海的第一印象是“灯火通明”。“我站在东方明珠塔里的玻璃步道上看外滩夜景,太漂亮了。望远镜可以清清楚楚看到和平饭店门前的人群,人特别多,我觉得真好。”

战友工作的时候,他也会跟着,去工作环境看看,了解平时他们在做什么。三天转瞬即逝,上海的影像却挥之不去。之后的三个月,张颂蔚脑子里翻来覆去就考虑一件事:要不要放弃现在的事业?我真的喜欢现在的工作吗?要不要给自己一次机会去外面闯一闯?

到8月,这些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明确的答案。但老家一位亲戚家的哥哥从上海回来,两人偶然在一块吃饭,他说起自己马上要再去上海。张颂蔚的心又动了:“不行我和你一块去!”

然而要去上海的准备,张颂蔚一直没有完全做好,哪怕是到真正出发的那天。出发前一天,这位哥哥打来了电话:“我明天走了,你去不去?”张颂蔚脑子一热:“去!”接着立马开始收拾行李,联系战友。

第二天一早,两人开着车奔赴上海,全程历时14个小时。坐在车上,张颂蔚没什么特别的情绪。哥哥和他分享着上海的见闻,谈着金融业的大起大落。张颂蔚印象更深的是,他说在上海别像在老家似的,夏天在路边喝酒光着个大膀子。

现在张颂蔚在公司涉及市容工作,但当时他想的是:“规矩真多。”

打拼:“安保员”和“建设者”

张颂蔚早上7点起床,洗漱之后7点半出门,到所负责的辖区巡逻,检查是否有路边摆摊、电瓶车乱停乱放、商铺跨门营业。这些是日常工作,其他也会根据具体项目有不同的工作安排。一般情况下,都是八小时工作制。

2023年3月,张颂蔚由一名普通的安保人员成为了项目经理,已经是一个四五十人小团队的管理者。“以前是自己一个人打拼,现在需要考虑整个团队。”这一路走来,并不容易。

2018年到上海第二天,张颂蔚就开始了工作。除了陌生环境带来的不习惯,他都适应得很好。安保公司的半军事化管理让军人出身的他感到亲切而熟悉,工作内容也相对灵活。

一切按部就班,到了第三年,渐渐熟悉的工作又变得有些乏味,未达预期的收入也让张颂蔚开始陷入迷茫。为什么原来喜欢的事也会觉得厌烦呢?来上海真的值得吗?手机短视频里的“创业经”也开始吸引他,告诉他怎样跳槽,怎样赚大钱,怎样创业。

那时拉他一把的还是战友。张颂蔚走的是战友走过的路,是战友经历过的时刻。说到底是“坚持”,战友说:“你回想三年前刚来上海,这三年不也这么过来了,现在想想有什么难的呢?”对于军人来说,永远可以比较的是在部队的日子,跟那样的磨炼比起来,这算事吗?

“想得太多。”现在回想起来,张颂蔚觉得自己当时很不成熟,“自己想是想不明白的,路要靠走的。”也似乎印证着战友的开导,又一个三年过去,路走过来了,一切也都在逐渐变好。

去年11月,张颂蔚和公司在马桥镇的多数安保人员一起,搬进了华润有巢公寓打造的“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”。四人间的一张床位,每月500元。同月月底,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公寓调研,走进了他所住的房间。

“当时完全没有思想准备,就看到有很多人过来,然后就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。”回忆起来,张颂蔚仍然有些激动,搓了搓手说自己当时两只手全是汗。几分钟的交谈里,张颂蔚备受鼓舞。也是在那次之后,他越发理解了“城市建设者”的意义。

张颂蔚对于“安保行业”的认知是不断迭代的。在老家,安保对他来说就是收费门房、看门大爷;到了上海之后,安保行业为他呈现了一个更为多元化的面貌,可以与市容市貌挂钩。而当真正把“城市建设者”放到职业认同中去,他愈发觉得自己做的事是有意义的,是在为这座城市、这个社会做一些自己愿意做的事。

说起他眼里的上海,张颂蔚总提“眼界”和“高度”。行业认知之外,一向学习不好的他也逐渐萌生并强化了自我提升的意识。今年,他打算再考一次消防安全管理员四级证书。“以前总觉得自己考不过,不上心。但是后来身边的人都考过了,就觉得不学不行了,得逼自己一把。不然人家往前走,只有我原地踏步。”有了证,工资会更高,机会也会更多。

同时,张颂蔚觉得自己的学历也有些不够用了,打算再读个成人本科。这些变化,和上海这座城市息息相关。或许在老家也有一天他会感受到学习或提升学历的紧迫性,但他说那可能需要更多年。

现在回家,家人都说他成熟了,有拼劲、有责任感。爱折腾的毛头小子青涩褪去,已是国际大都市的建设者模样。

家:“老家”和“新家”

龙年春节前,张颂蔚的第二个宝宝在老家降生,和“老大”相差十岁。小家庭再添一员,也让他对于家庭的牵绊越来越深。宝宝出生第三天,他回到了上海,每到年节,总是公司最忙的时候。

张颂蔚在上海的前两年没回家,后来每年大概能回2-3次。家人不在上海,家便是他最深的牵挂。父母慢慢老去,孩子渐渐长大,他在上海偶尔会翻出相册里的照片和视频,那种滋味并不好受。

“一家人团团圆圆在一起多好。”张颂蔚的目标很明确,出来打拼就是为了给家里更好的生活。而让上海成为自己的“新家”,也不再是一个天方夜谭。他希望将来能在马桥买一套七八十平方米的房子,让父母妻儿都过来。这笔账他一直算着,也有信心,攒一些、贷一些,目标并非遥不可及。

张颂蔚很喜欢上海,当被问及如何形容上海,他脱口而出的一个词是“有温度”。

逢年过节,公司的领导、政府的领导都会主动和他们联系,问问有没有回家,关心生活有什么困难。日常的工作交流中,张颂蔚也说没有特别严格的上下级关系,大家都可以像朋友一样相处。作为一名安保人员,他在工作中极少接触到歧视的目光。“这里的人文环境很好,我也不会觉得低人一等。”他说。

上海给予张颂蔚的“温度”,不仅是软性的,同样有硬性的。入住“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”后,他在楼栋里时常见到外卖小哥、建筑工人、环卫人员等。各行各业的一线工作者在这里安居,他真觉得是这座城市希望给大家一个“家”。

相比于原来的宿舍,公寓更新,更敞亮,环境更好。最重要的是公寓内外的生活配套,公共活动室、阅读区、亲子互动区、影音区、唱吧区……一应俱全的设施让生活变得更加丰富,张颂蔚喜欢运动,健身房和篮球场便成了最具吸引力的去处。

在马桥的这个“家”集中在公寓的5号楼,共有138间房,440个床位提供给各行各业的一线工作者,目前入住率在70%左右。房间面积平均35平方米,分为四人间和两人间,床位租金分别为500元/月和900元/月。根据公寓的统计,在已入住的一线工作者中,特保及保安占到47%,市政绿化工人23%,环卫和保洁11%,此外还有建筑工人和医护人员。

像这样的“家”,正在遍布上海各区。2023年,上海共筹措供应1.1万张“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”床位。而今年,上海首次将这个“家”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,计划将这个数字进一步扩大,新增筹措供应床位3万张以上。

上海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也表示,2024年将推动首批配售型保障性住房项目开工建设,继续做好“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”房源筹措和供应工作,加快构建从“一张床”到“一间房”再到“一套房”的多层次、多元化租赁住房供应体系。

张颂蔚公寓的房间里,习近平总书记调研的照片被裱好了放在桌上,他每每看见就觉得是一份激励。于他而言,到上海的第一站是马桥,这里也给了他足够的机会和温暖,他也希望马桥会成为自己未来的家。他期待着等孩子大一些,妻子身体恢复一些,就可以把妻子接到上海,换个单间住着。

“现在,上海对你来说是什么?”

“未来。”张颂蔚说。

来源地址:https://zjw.sh.gov.cn/gzdt/20240305/7f637134751348fabee004d1932ccce6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