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政策资讯

上海深度老龄化社区,"解答"民生难题

发布日期:2024-06-09 04:03:54 本文标签:老龄化 上海 社区 

杨浦区延吉新村街道是一个以老式公房为主的成熟型社区,60周岁以上人口3.48万,约占户籍人口的47.5%,人口密集,老龄人口比例远高于上海市和全国平均水平,而且房屋也面临着成片“老龄化”。

“美丽家园”建设是城市更新的重要环节之一,在延吉新村街道居民的眼中,这一项目不仅意味着家园面貌焕新,更是生活品质的大幅提升。

提质创新,旧居换新颜

延吉新村街道辖区共有17个居民区、49个自然居住小区,房屋多建造于上世纪70、80年代,房龄达到或高于40年的小区占比超过三分之二。49个小区中,2000年以前建造的有45个,总建筑面积176万平方米,占辖区居住小区总建筑面积的91.7%。房屋老龄化带来的是房屋维修工作的巨大压力,屋顶漏水、墙壁渗漏开裂、公共设施陈旧、各类管线老化、道路破损等问题较为突出,给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和安全隐患。

在过去的一年里,街道社区的“美丽家园”建设一直紧锣密鼓地开展。通过对老旧售后公房小区的房屋、环境、基础设施等进行由内至外全面的改造和提升,完善小区设施配套、美化小区环境、提升小区功能,让旧居换新颜,让居民切实感受到获得感、幸福感和安全感。

始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内江新村,经过“美丽家园”建设后变得整洁有序。斑驳的墙面被粉刷一新,重新规划的停车位井然有序。

控江东三村通过“美丽家园”建设,改善了小区环境。社区死角摇身变成健身步道,满足更多居民的健身需求;杂草丛生的绿地完成了“华丽转身”,成为可漫步的社区一景。此外,还有友谊、隆昌路641弄小区等居民区都顺利开展了“美丽家园”改造工程,提升辖区居民居住环境。

有爱无“碍”,全人群享受社区生活

令人暖心的是,延吉新村街道的“美丽家园”建设融入了“无障碍”设计,体现城市的温度和社区的人文关怀。

延吉七村有4幢14层楼的高楼,建立之初没有在门栋门口设置无障碍坡道,居民进出楼道必须经“8格台阶”,给老人、残障人士带来极大的不便。去年年末,沿街破墙加装的便民睦邻坡道正式建成,1057户住户再也不用爬“8格台阶”去乘坐电梯。

延吉四村在广泛征求居民意见的基础上,将楼栋进出口由台阶改为坡道,并在楼梯旁安装扶手,方便老人和乘坐轮椅的居民出行。小区还在公共区域增设休闲座椅、照明设施和公共厕所;小区道路实现主干道人车分流;睦邻中心广场整体更新,并与塑胶步行道连通,打造健康生活运动区。

延吉社区管理办主任王黔海告诉记者,新的一年,又有多个小区的“美丽家园”项目即将启动。街道将充分借鉴成功的经验做法,将无障碍建设纳入“美丽家园”和社区更新项目,用心雕琢社区的一砖一瓦、一草一木,让居民感受到温馨舒适。

回应民意,多方力量共建家园

根据延吉新村街道美丽家园建设工作计划,2024年至2026年,街道申报老旧住宅修缮总面积近50万平方米,其中超过34万平方米被纳入2024年启动计划,主要有上世纪50、60年代建成的长白三村、敦化路小区、杨家浜小区等。2025年,还有松花江路小区、舒兰路小区等社区将开启焕新之路。

在未来的“美丽家园”建设中,延吉新村街道将坚持以健康社区建设为引领,旨在通过美丽家园建设聚焦群众的“急难愁盼”,提升社区品质,广泛听取居民的意见,问需于民,通过项目座谈、征询、协调、收集意见建议等多种渠道,积极回应居民的诉求。

此外,街道聚焦品质提升,通过引入社区规划师、专家,协调各部门,搭建议事平台、整合统一项目方案评审;通过老旧小区的“美丽家园”建设来推进“15分钟社区生活圈”构建,逐步打造智慧韧性城区建设,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;通过“微规划、微改造、微治理”,稳步推进老旧小区改造、口袋公园建设、区域环境治理,提升城市品质,增强群众的获得感、幸福感和满意度;通过对标“美丽家园”建设的新标准、新要求,罗列全要素清单,聚焦“急难愁盼”,系统性改善改造危房、漏雨、电动车、停车、绿化、活动、通道、电梯、老幼等实事。

同时,街道坚持全过程民主,强化全周期管理,明确参建各方的责任,精心组织实施;严格落实管理制度,确保工程的建设、工程的安全,落实好监督责任,多措并举搭建平台,建设前、中、后期发现、解决工程中矛盾和问题的机制。此外,建立健全综合移交制度,建立长效管理机制,落实好后续的维护养护管理,健全评价反馈制度,依靠群众,引导群众共同参与,长效巩固和提升“美丽家园”的建设成果。

来源地址:https://zjw.sh.gov.cn/gqdt/20240208/12e04449bc984cd9b086de9c04c831de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