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我市历史建筑保护类型不断丰富,保护对象不断拓展,利用水平不断提高,历史建筑总数达145处。
突出“全”字,做到“空间全覆盖、要素全囊括”。构建“国省两级名城、市县一体管理”体制,形成“市—县(区)—街道—社区”多级联动保护机制,对3座名城、1座名镇、3片街区、145处历史建筑进行“全域覆盖、全面管控、全程管理”的统筹保护与发展传承。建设系统完整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,确保各时期、各类型、各区域、各民族的历史建筑得到全面的保护。2021年新增公布89处历史建筑,2022年新增公布20处历史建筑,2023年新增公布12处历史建筑。
落实“真”字,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的“真实性”。保护真实、完整的历史信息和历史环境,延续历史文脉,让每个时代的历史痕迹和生活记忆都有生动留存。通过多形式、多途径宣传引导历史建筑普查工作,形成“政府引导、部门协作、市民参与”的良好局面,收集潜在历史建筑线索达426条,涉及文化名胜类、生活住区类、经济产业类、科技文教类、纪念设施类及重大工程设施类等6大类型,涵盖白酒酿造、中药产业、传统民居、工业厂房、历史机构、文化教育等众多种类。
注重“活”字,让遗产在有效利用中焕发新活力。坚持“以用促保、保用结合”,推进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。近年来,保护利用了众多历史建筑,加强修缮“原真化”使历史文脉更厚重,延续利用“多元化”让民生保障更贴心。对原亳县白求恩医院历史建筑进行活化利用、植入多元业态,设置院史展览、文化研究、医疗服务等10个房间、3大功能,接待就诊群众承载力达100人次/天,可就近服务于牛市社区608户1748名群众,解决了北关历史文化街区达40公顷范围内缺少医疗服务机构的困境。
来源地址:https://zjj.bozhou.gov.cn/News/show/63060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