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,是生命之源,但当其狂暴肆虐时,也会带来巨大的灾害。如何“化水害为水利”,将洪水猛兽驯服为发展引擎,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永恒的课题。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,探讨水害的成因、危害,以及如何通过水利工程建设,实现兴利除害的目标。
问:什么是水害?它对人类社会有哪些危害?
答:水害,是指由暴雨、洪水、内涝、风暴潮、冰凌等自然现象以及水库溃坝等工程事故引发的灾害。它如同潜伏的猛兽,一旦爆发,会给人类社会带来多方面的危害:
生命财产损失: 洪水泛滥,冲毁房屋、道路、桥梁等基础设施,淹没农田,造成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。
生态环境破坏: 洪水冲刷土壤,破坏植被,造成水土流失,加剧水体污染,破坏生态平衡。
经济社会发展受阻: 水灾过后,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灾后重建,影响农业生产,阻碍工业发展,延缓经济社会发展进程。
社会秩序动荡: 水灾可能引发疫情、饥荒等次生灾害,导致社会秩序混乱,影响社会稳定。
问:既然水害如此可怕,那我们能做些什么来减少它的发生和危害呢?
答: “宜未雨而绸缪,勿临渴而掘井”。面对水害,我们并非束手无策,可以通过多种手段进行预防和治理:
1. 加强水利工程建设,提高防洪抗灾能力:
修建堤坝、水库、分洪区: 构筑坚固的防洪体系,拦蓄洪水,削减洪峰,降低洪水灾害风险。
疏浚河道、加强河道治理: 增强河道行洪能力,保持河势稳定,减少洪涝灾害。
建设排水系统、排涝泵站: 及时排除内涝积水,减轻城市内涝灾害。
加强海堤建设、完善海岸防护林体系: 抵御风暴潮侵袭,保护沿海地区安全。
2. 加强水资源管理,科学调度水资源:
建立健全水资源监测预警体系: 实时掌握水雨情信息,及时发布预警信息,为防洪抗灾提供科学依据。
科学调度水利工程: 根据水文气象预报,合理调度水库、闸门等水利工程,发挥其较大效益。
推行节水灌溉、发展节水农业: 减少农业用水量,缓解水资源短缺,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。
3.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,增强自然涵养水源能力:
植树造林、退耕还林还草: 恢复植被,涵养水源,减少水土流失,增强自然蓄水能力。
加强水污染防治: 控制污染源,改善水环境,保障水资源安全。
倡导绿色发展理念: 转变生产生活方式,减少对水资源的污染和破坏。
问:如何理解“化水害为水利”?具体有哪些措施和案例?
答: “化水害为水利”是指通过科学规划、合理利用水资源,将洪水、干旱等水害转化为水利资源,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。这是一种积极的、可持续的水资源管理理念,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体现。
具体措施和案例:
1. 洪水资源化利用:
建设蓄洪工程,将洪水拦蓄起来,用于灌溉、发电、供水等方面。我国的淮河治理工程,通过修建水库、滞洪区等措施,有效控制了淮河洪水,并将洪水资源用于灌溉、供水等方面,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。
推广雨水收集利用技术,将雨水收集起来,用于绿化、冲厕、洗车等方面。新加坡通过建设雨水收集系统,将雨水作为重要的水资源来源,有效缓解了水资源短缺问题。
2. 干旱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:
修建调水工程,将水资源从水量充沛的地区调往水资源短缺的地区。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,将长江水系的水资源调往华北、西北地区,有效缓解了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。
发展海水淡化技术,将海水转化为淡水资源。以色列通过大力发展海水淡化技术,已成为世界上人均淡水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。
问: “化水害为水利”的未来发展方向是什么?
答: “化水害为水利”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,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。未来,我们将朝着更加科学、高效、可持续的方向努力:
加强科技创新,提升水利工程建设水平: 研究应用新材料、新技术、新工艺,提高水利工程的防洪抗灾能力和水资源利用效率。
完善水利信息化建设,提高水资源管理水平: 建设完善的水利信息化平台,实现水资源的实时监测、预警、调度和管理。
加强国外合作,共同应对全球水资源挑战: 积极参与国外水资源合作,分享经验,共同应对全球水资源短缺、水污染等挑战。
水是生命之源,也是一把双刃剑。面对水资源的挑战,我们要坚持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”的理念,不断探索“化水害为水利”的新路径,让水资源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发展,为建设更加美好的家园贡献力量。